首先 无论布袋戏怎么发展,要记得他的很多内容和习惯脱胎于传统曲艺, 最初的角色是 按 生旦净末丑来划分的,唱念做打。 后来角色越来越多,故事发展渐渐地不同于传统的故事,很多角色已经无法依照原先的标准定位。 就算跟以前的布袋戏渐行渐远,但是一般主角的底蕴是文生,为什么不是武生?好吧,假设是黑白郎君,上来就是一顿暴打,十集不到把反派都怼死了,故事就讲不下去了。所以是一般是素衣文生,斯文俊秀。为什么穿素色衣?你看见哪个京剧里文生穿一身黑夜了?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行头,不同的脸谱,给观众的直观感,就是我常说的第一印象,换言之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定位 走的故事线路不同,搭配的服饰和配饰是不同的 布袋戏属于二次元,他的表现形式和影视真人表演是不同的 好比京剧,表演者拿着挥马鞭代表骑着马,说前面有虎 就代表有虎,你不能较真,说明明没有啊,换言之真的放只真老虎在台上,你让台下的观众怎么办? 演员在台上转了一圈唱了一段念白就是代表走了很多路,他要是真踱着步子走个半天 观众早就骂街了,拖鞋都上去了,从中原到苗疆可能很远,编剧为了尽快表达,基本一笔带过,直接就走到了,如果依照一个成年人的脚力 从中原到海境 至少要十几天,等俏如来巡回到海境,恐怕北冥封宇早就被烧成骨灰了。 木偶是不会动的,是操偶师偶控木偶表演,表演喜怒哀乐,操偶师的功底是表演逼真的关键,一个木偶能将角色变现的真实,并且能感动观众,是剪辑 口白 音乐渲染 灯光师等等所有人的配合 一般影视剧靠演员的表情来带动观众,木偶是靠动作 。大量夸张的动作 很多技巧是来源于戏剧,为什么呢,因为戏剧 舞台和观众是有一定距离的,观众是看不到演员的脸,演员只能靠自己的声音和肢体动作来放大情绪 感染观众,这也是为什么话剧舞台剧更能考验演员的功底。 布袋戏也是如此,怒发冲冠 掩面而泣,受惊不断趔趄 叹息而不断摇头等等,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会借助各种道具对人物配合,披风 水袖,折扇 拂尘等, 扇多是羽扇和折扇,羽扇多是谋士型,折扇多是文雅型,扇子是道具,增添人物属性,不是用来扇风的,你看锻师太,赤羽 裹得的一层又一层,又拿着扇子扇啊扇的,不知道是热还是冷,还有一个槽点,东瀛的那个铸剑师,铸剑打铁不是很热的么,你为什么穿皮草?黑人问号,莫召奴的扇子舞的可美了 拂尘,拂尘本来就是掸灰尘 扫蚊子用的 。道佛都用,后来估计甩拂尘甩的久了 甩出来一套经验的技法,嘚嘞,干脆当兵器吧,佛有云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从原先扫灰尘 更像是扫去灵台烦恼,处处空明 是修行的象征,霹雳中有很多 剑子 梵天 素还真 等等, 水袖是京剧里用来表达情绪的一种负责,长袖善舞,旦角毕竟是女性,不能像生一样 有太剧烈的动作,大多靠抖水袖展现情绪变化,霹雳中很多角色的服饰都带有水袖,更多的只是为了好看 衣袂蹁跹,真要甩还是很考验技术的, 化光而去,一般有三种角色会化光而去,巨头,boss,未做好偶的角色,最早的能化光而去 是藏镜人,藏镜人得到了一面神奇的镜子,然后问魔镜啊魔镜,谁是?好吧不开玩笑啊,一般藏镜人会躲到镜子里暗中操纵一切,遇到关键时候镜子哔的一声就没有了,后来很多boss都用这种方式表现,还有就是有些偶没有完工戏要拍了,就先又一个大灯泡在上面晃啊晃 ,过了几集然后现真身,很多人问为什么刚开始的角色可以飞来飞去,关键的时候小树林急急奔走,首先角色的体力是有限的,对人体而言 走,快走,慢跑 奔跑,对体力的消耗是不同的,刚开始,满血可以随便闪现,后期就不行了,化光而去也不是人人都会用,已经重伤快空格了,能小树林里走就不错,还指望他展现技能? |